公众号描述
我做美食纪录片近十年。在我看来,美食不仅是食物,还承载着中国人的家庭观念、生活方式甚至精神信念。我和团队用纪录片的方式展示中国食物以及中国人和食物的关联,希望节目拍摄的美食不仅美味、健康,而且有文化传承。
创作中,我们每一次都会经历煎熬。从2007年的《森林之歌》开始,我们的节目获得了很好的反响。问题在于,如何在看似重复的方式里,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。比如,从《风味人间1》到《风味人间2》。
有一次,我和作曲阿鲲聊天,希望他对某段音乐既保留原有的符号特征,又让人耳目一新。阿鲲搓着手说:这几乎不可能,从0到1叫耳目一新,是质变;从1到2,叫量变。从第一季到第二季,就是个量变的过程。但人总是这么复杂,既要求稳,又要求变。既不想失去原来的观众,又想通过变化吸引更多的人群。
过去我们做纪录片,更多是传递我们深厚的传统和祖先的智慧。而《风味人间》不同,当我们把中国放在整个世界的框架下观察,会发现,中国从来不是美食的孤岛,人类最出色的创意和想法总会不约而同。比如全世界大致同纬度的地区、相似的气候条件下,人们都会做火腿,而且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,制作手法都很相似。可以说,每一次拍摄都给我们很多有趣的惊喜。
3年前,我和几位同好共同创立了稻来纪录片实验室。它诞生于互联网时代,而我们这些主创又都是传统媒体出身。我们非常清楚,一家小制作机构,一旦没有了观众,就失去了生命线。我们的长项是专业制作,所以,尽管在技术手段上做出诸多新尝试,但我更在意的是专业精神。
这种专业精神,就是以观众为导向,尽最大可能满足观众对故事讲述以及视听觉表现的需求。纪录片没有明星加盟,更多依靠对生活细节的真实捕捉、生活里戏剧性因素的呈现来吸引观众。比如,第二季中的尼泊尔悬崖猎蜜的故事(见题图),为了表现惊心动魄的场景,摄影师悬挂在悬崖顶端,拍摄猎蜜人的惊险动作。在另一个故事里,我们与国外摄影师合作,记录马来西亚巴瑶族如何在水下搜寻海胆,拍下了世界罕有的水上民族生活的图景。上山下海,其实都是希望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。这一次在故事讲述方式上,我们还加强了戏剧性和冲突感。
但这样的尝试是小心而谨慎的,我们希望通过观众的反馈逐步摸索。听取观众的意见,寻找最大公约数,不论是前端的选题与故事筛选,还是后期的剪辑和节奏调整,都希望站在更多观众的角度,找到更多人感兴趣的平衡点。
社会的进步,让人们拥有更多在公共空间表达意见的权利,互联网的出现加剧了不同意见之间的差异。但我总觉得,我们在这个世界共同生存,更多的时候是求同存异,寻找的是共识。
众所周知,从十多年前开始,国家对纪录片产业多有扶持。与此同时,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,也促成美食产业的不断攀升。美食纪录片频繁出现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上,观众确有需求,但疲劳轰炸,也造成了收视的透支。尤其是国内外同行不断创新的角度和不断精进的手段,无形中给我们巨大的压力。再加上,目前国内纪录片观众的成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,我们只能抱着一颗虔诚和敬畏的心,勉力为之,不敢有丝毫大意。
回顾《风味人间2》一年多的创作历程,最大的困难出现在节目即将收尾时,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。如今节目播出,如果观众能在这部纪录片里,不仅看到美味,而且看到了人类的美好,并由此更加珍惜今天,那便是我们的知音了。
(作者为纪录片导演)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0年05月21日 20 版)
第一次接受赞赏,亲,看着给啊
便民信息
更多推荐阅读